根据杨杰的日记记载,临行前蒋介石曾特别召见他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。谈话的核心内容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,促使苏联加入战争,签订中苏互助条约,甚至争取苏联提供军事援助。这次任务对杨杰来说,不仅仅是争取苏联的军事物资支持股票配资收益,更为关键的是推动苏联出兵支援中国,共同抗击日本侵略。因此,杨杰的使命不仅关系到物资供应,更关乎苏联参战的重大政治战略。
1、蒋介石为何寻求苏联参战
伏罗希洛夫曾说:“如果苏联参战,一击即能为东方的和平奠定基础。但苏联面临的敌人很多,若在东方开战,西方势必紧随其后,东西两线作战显然不具备绝对胜算。因此,尽管我们在积极准备,但具体参战时机仍未确定。”11月12日,杨杰致电蒋介石,转达了伏罗希洛夫的话,尤其是“准备已快了”这一关键信息。当天,杨杰还向蒋介石报告了与斯大林的长时间会谈,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尚未准备好与日本开战,理由有几点:首先,日本目前对中国的侵略是由部分军阀推动,而日本的商界和农民并不支持;其次,若苏联出兵,日本民众可能会认为苏联同样在争夺中国利益,这将激化国内的反抗情绪,反而可能有助于团结日本国民;再者,中国当前抵抗坚决,战绩不错,苏联支持中国的抗战更为重要,若形势不利时,苏联才会考虑对日开战;最后,若苏联即刻参战,中国将失去世界舆论的支持,因此苏联希望等到时机成熟后再作决定。斯大林的态度表明,尽管他并未完全否定参战的可能性,但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出兵。
展开剩余64%2、蒋介石的努力与苏联的回应
1937年11月18日,随着杨杰出访苏联,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也随行并返回,张冲向蒋介石转述了伏罗希洛夫的表态:“若中国抗战陷入生死关头,苏联必定出兵,我们不会袖手旁观。”这个消息为蒋介石带来了一丝希望。然而,12月4日,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联名向蒋介石发电报,表明了苏联的立场:苏联暂时不打算因日本挑衅而参战,否则将被国际视为侵略行为,从而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。苏联表示,只有在国际局势允许,并且全球大多数国家支持共同抵制日本时,才会考虑参战。电报中明确指出,最高苏维埃会议将在近期召开,决定是否改变这一政策。
3、苏联参战的条件
1939年12月4日,蒋介石再次致函斯大林,强调中苏两国的命运相连,必须携手应对日本的侵略,才能确保东亚及世界的和平。然而,苏联依然坚守其立场,并未表现出急于参战的迹象。斯大林继续以国际舆论及政治利益为出发点,认为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外交角度出发,苏联在此时介入战争都可能对自身形象产生负面影响,尤其是担心被日本反诬为侵略者。
4、二战爆发后蒋介石的再次努力
自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署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》以来,蒋介石政府一直努力推动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,期望通过苏联的军事援助来增强抗战力量。然而,尽管双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合作,苏联最终于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署了《苏日中立条约》,这一决定彻底打破了中国对苏联出兵的期望。
5、蒋介石为何执着于苏联参战
蒋介石十分清楚,苏联若能参战,将极大改变中国抗战的格局。首先,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有效削弱日本的攻击力度,帮助中国减轻在对日作战中的负担。其次,苏联参战将加剧日苏之间的紧张关系,阻止日本进一步南下,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战略优势。再者,苏联的出兵将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地位得到提升,有助于增加对日谈判的筹码。最后,蒋介石意识到,利用苏联的力量牵制日本有助于减轻国民党内部压力,尤其是在对抗中国共产党时,苏联的介入将有利于遏制共产党力量的扩展。
6、苏联为何拒绝蒋介石的请求
尽管蒋介石一再寻求苏联参战,苏联始终未能满足这一请求。其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政治考量:一方面,苏联历来倡导和平外交,不愿轻易参与国际冲突;另一方面,苏联担心参战可能被国际社会误解为侵略行为,特别是日本方面可能利用这一点反诬苏联。因此,斯大林在多次与蒋介石的沟通中,始终坚持“若日本未挑衅,苏联不出兵”的立场,最终使中苏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愈加明显。
尽管如此股票配资收益,苏中两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并未完全中断,双方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支持与合作,只是未能实现苏联参战这一重要目标。这一历史事件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伏笔,影响了后来的国际关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